2013-08-05T133406Z_341676419_LM1E98511LI01_RTRMADP_3_SCIENCE-MEAT-IN-VITRO  

樂園主義臉書評論:多虧了生物印表機或生物複製機,很快地我們將在自家內合成食物。未來將不再需要家畜與農業,食物將完美地符合每個人的營養需求與品味。所有合成出我們食物的必要元素皆存在於我們周遭的空氣、水源以及土壤裡。我們要做的只是提取這些元素並加以重新排列組合,創造出組織我們食物的有機物質。

 

從農場到實驗室:試管肉與未來食物

 

美國從每年漢堡銷售量五百億份到超級盃星期日當天嗑掉近十億份雞翅,顯示我們的文化離不開肉品。“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個實實在在的食肉歷史,”哈佛大學生物人類學的教授Richard Wrangham表示。“我們人類生來就愛吃肉。”

 

但如果你一口咬下的多汁漢堡肉並非來自傳統的畜牧方式而是源於實驗室裡的培養方式呢?

 

人工培養肉、人造肉、實驗室合成肉、試管肉,不論你怎麼稱呼,它都已經從科幻小說的幻想逼近現實了。許多研究人員與科學家們藉著動物的幹細胞創造出實際肉品的技術已日趨成熟。

 

目前全球有七十億人口,這個數字在未來2050年將來到九十億。因此,肉類需求預計將成長三分之二以上,這意味著我們目前同樣一塊供應食品需求的養殖場和漁獲場必須增加七成以上的產值。當前光是地表不結冰地帶就有26%被拿來放養牲畜。

 

傳統上供應人類消耗的產肉方式毫無效率可言。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平均上,美國每生產1卡路里的肉類蛋白就要消耗28卡路里的飼料,1磅牛肉需要高達1千5百加侖以上的水份。這些統計資料再加上當前牲畜共可排出約15%~18%的全球溫室氣體,未來的可持續性食品生產可說是難上加難。

 

“我們對全球肉品的製造方式必須做出一些改變,不能再持續以往的做法了,”美國環保工作團隊的共同創辦人肯‧庫克(Ken Cook)表示。“否則人類將免不了承受慘痛的代價。”

 

試管肉帶來一線曙光

 

2013年馬斯特里赫特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的馬克‧波斯特(Mark Post)教授首次成功研發出人造漢堡肉,並邀請少數人員從中品嚐。雖然風味略顯不足,但是其口感與外觀都已確實到位。

 

science-meat  

 

波斯特利用其進行生物組織和血管繞道手術的經驗,發展出類似的方法來造出牛肉。

 

在採集一頭牛的幹細胞之後,波斯特團隊將肌肉細胞從脂肪細胞分離出來。個別的肌肉細胞將增值超過一兆的數量,並自然而然地合併發展為肌小管,這些肌小管接著放進膠體物質裡讓它們長成一束束肌肉組織,數兆束肌肉組織再結合形成我們眼前看到的這塊類似傳統漢堡肉的樣貌。

 

但是,製作這初步的漢堡肉要價超過30萬美金,而且它也缺少了人人喜愛的美味脂肪成分。

 

就目前而言,生物的肌肉組織在死亡後其中的酶酵素會分解為簡單的氨基酸、糖以及脂肪酸,為天然生長的肉類提供它所獨有的誘人風味。

 

“我們目前正發展脂肪組織,並改善肌肉細胞的成熟度,這將使肉質多汁”Peter Verstrate向美國權威雜誌《實驗室裝備(Laboratory Equipment)》說道。他和波斯特一同工作,不僅是一位食品技師,也是創造出該實驗室合成漢堡肉品公司Mosa Meat的執行長。

 

Verstrate表示,自從初嘗實驗肉品以來,該研究團隊便將努力的重點擺在大幅降低漢堡肉的價格,希望來到每片約11塊美元或每磅36塊美元。他也提及這價格將隨著產品走向大規模生產而持續降低。

 

“二十年後當你進到一間超市裡,你可以從兩個完全相同的肉類產品中做出選擇,”波斯特在Cultured Beef網站的影片中說道。其中的差別在於傳統的肉餅會貼上警告標語,表示該產品是動物經宰殺或傷害而製成的“天然”肉品。

 

“以道德層面來看的話,人造肉確實有它存在的道理,”他說。

 

Google共同創辦人Sergey Brin也立刻搭起募資昂貴漢堡肉這項計畫。“我想一窺科技所帶來的契機,因為這似乎已經來到可行性的分界點,若成功的話,它將為世界帶來一場徹底的變革。”

 

但對於那群可能認為人造肉品毫無吸引力或“不自然”的消費者呢?

 

肉即動物的肌肉組織。但透過科技,我們實際上能直接產出肉品,而不必取自動物的肌肉組織,”波斯特解釋

 

消費者可能得花些時間適應這項概念。根據偉斯特拉(Verstrate),人造肉品要完全深入我們的飲食方式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第一步就是投資穩固耐用的人造肉生產機台,讓該研究團隊能向大眾們提供他們的產品。偉斯特拉希望這全面運轉的廠房能在6年內準備就緒。

 

“一旦我們能在一台大小有如奧林匹克游泳池般的人造肉生產機裡培養出肉品,那我們便能達到相應的肉量。”波斯特在華盛頓郵報的訪談中說道。“原則上只要有一半游泳池體積的肉量就足以讓我們供應大約兩萬人一年份的用量。”

 

牛肉肉品將作為主攻產品首先推出,讓它在大約五年之後成為更普遍的商品。

 

環境衝擊

 

偉斯特拉表示其團隊確信,藉著低量化牛隻製造的甲烷,地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望獲得舒緩。人造牛肉也將終止單一耕作農田的大量種植。相較於大型且過度擁擠的農場,肉品將於無菌實驗室內生產,而且也不會有當前世界使用大量抗生素的問題。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在2011年發表了一項研究,表示人造肉比傳統飼養產肉方式還要少96%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簡單說,要將肉品端上桌,人造肉可能是一種較為有效率且兼具友善對待環境的方式。”研究領導人漢納‧托米士托(Hanna Tuomosito)表示。研究發起群也認為原本的農場可作為重新造林或其它碳封存之目的使用,進一步降低人造肉的碳足跡。

 

挑戰牛肉之外的人造肉

 

AmitGefenPhoto-Hero  

 

其他研究人員現在紛紛投入這場人造肉運動。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蓋芬(Amit Gefen)目前正埋頭於另一份“食譜”─首款人造雞肉。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雞肉佔全球肉類消耗量的三分之一。

 

我認為這是各大學研究院以及研究人員該扮演的角色,提供社會另一種肉類選擇,特別是就長遠角度來看,當前牛、雞等等的飼養模式對食品產業已不具備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對此達成共識,”蓋芬向美國權威雜誌《實驗室裝備》說道。“為了讓人造肉品成為可能的另類方案,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做起。”

 

蓋芬採取同樣刺激肌肉細胞的方式讓它增殖與分裂形成雞肉,他也打算一旦雞胸肉原型打造完成就開始進行試吃體驗。

 

基於組織工程科技,使我們得以展望各項的肉品,包括人造雞胸肉、雞塊、漢堡排等等,其營養價值不論是熱量還是蛋白質,對照脂肪與抗生素殘留,都能得到實驗室品質的精密控制。

 

蓋芬以及偉斯特拉都同意教育消費者關於實驗室人造肉的過程和好處對他們的接受程度是有幫助的。

 

“有必要教導大眾們關於這項創新的方法,它不僅不會完全替代肉品,同時它也不是基改食物,而是組織工程食物。因此,研究必不可少的觀點就是證實它在整個階段都是安全無虞的。”蓋芬解釋。

 

根據衛報讀者群的調查以及稍後於荷蘭的獨立調查發現,有超過六成消費者表示他們會選購人造肉。

 

看到這你餓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zhih Rae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